照片边角都磨毛了,背面的字儿更是扭得像是挨了枪子儿硬撑着往前拱。老张头家里的老相簿就是本活的历史书,这张尤其扎眼。"抗战胜利,北平,1945",铅笔写的,力道透纸背。老爷子总嫌它"狗爬",非扯着他孙子工工整整的铅笔字作业来比——这一比,露馅了。那作业本上的字是端正,可透着规矩的凉气儿;老相片背后这笔歪字,倒是噼啪爆着火星子,是人在大历史碾过时,硬从土里挣出的那口活气儿。
最近国务院新闻办的动静可算上了热搜。消息明明白白:今年9月3日的胜利日阅兵,不单列抗战老兵方阵了。别急,后头还有半句——国民党方面的老兵,照旧请到观礼台去。说白了,就是变换了致敬的方式。
老张头捧着那照片好一阵没吭声。"这人怕出名猪怕壮,"他冷不丁冒了句老话,"咱不图那个走方阵的场面,能去瞅瞅就挺好。"可那语气里头的滋味,说不清楚。你说这政策,到底是图省事了,还是琢磨着不让老兵们真格地累着?这事儿还真不好一刀切。
这些年,天安门前那震撼的方阵是人见人夸。银发的老兵们挺直腰板走过,掌声雷动,那泪光真不是演出来的。但你想啊,八九十岁的人了,排练一次,就相当于打了一场硬仗。有人私下嘀咕,说这"致敬"本身成了个沉重的符号,光鲜底下尽是硬撑着的骨头疼。
"咱退一步看,"一位做抗战史研究的朋友私下念叨,"纪念这事儿,靠的不是晒图打卡。那核心在人心里的分量。"把老兵请到观礼台上舒舒服服坐着,让他们亲眼见证今天的铁流滚滚,那份量轻了吗?我看未必。或许这才回归了"纪念"的本意——不是折腾老人,而是让他们真切感受到,当年淌的血,没白淌。
老照片上的硝烟味儿早散了,可那股子"硬核"气节,能传下来才算真格的纪念。说到底,9月3日天安门前的温度,不该只来自整齐划一的排面,更该透着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敬意。给老英雄减减不必要的负担,让他们亲眼看见今天的国强军盛,这份心意是不是更实在?树欲静而风不止啊,对活历史的致敬,形式可以变通,但那份沉甸甸的谢意,一丝一毫都不能少。
前些天路过老兵聚集的公园,看到有组织在统计观礼意向名单。一位穿着褪色旧军装的老人拄着拐杖,很认真地填表。天安门观礼台的视野那么好,真盼着那天风别太大。"啥?坐车去啊?那敢情好!走路是真走不动喽..."他笑着,露出稀疏的牙齿。阳光落在他脸上深如沟壑的皱纹里,风刮起的彩条纸屑落在他头顶,老爷子也没去掸。他抬起手揉了揉发红的眼角,不知是灰迷了眼,还是看到了别的什么。
那张泛黄的老照片,就压在我书桌玻璃板下头。有时写东西累了,一抬眼就瞅见背面上那几行倔强的"狗爬"字。如今的天安门城楼红得耀眼,楼前走过的年轻士兵挺拔如青松。历史与现实就在这一刻交叠。那底色是泛黄的,却厚重真实,承载了所有滚烫的血与铁,最终沉淀成共和国基座上最坚实的纹路。
#热点观察家#
睿迎网-睿迎网官网-股票配资排名在线查询-股票最新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